数字广大 | English

专业介绍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正文

智能制造工程

2020/04/24  点击:[]

广州大学新工科专业-智能制造工程

一、专业定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广州大学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迎合我国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本专业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及大湾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准则,遵循CDIO和OBE教育理念,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创造相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强调智能装备,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等智能制造知识体系建设,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创新实践及应用的能力。本专业建有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和广州大学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所依托学科入选上海软科“2021年世界一流学科”、“2020年中国最好学科”。本专业是广东省少数几个一本招生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二、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备扎实专业基础、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在工程实践中进行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科学研究、项目规划及智能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培养规格

1学制4年

2、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根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工程卓越班和创新实验班,其基本学制均为四年,允许在七年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课程,要求毕业总学分不少于162学分,且各层次课程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其中,创新实验班在大学第一学年结束后开设,其招生范围仅限于本专业学生,创新班学生选拔和进退机制将根据学院制定的创新实验班运行管理章程执行。

3、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制造相关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模块,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考虑。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分为:公共必修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

1、公共必修课程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体育、通用英语、形势政策等公共必修课程,共需修满29学分。

2、通识类选修课程:毕业前至少取得14个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其中在“历史与文化”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艺术与审美”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创新与创业”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运动与健康”模块至少选修1个学分,即学生须在三年级、四年级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及达到校园跑规定里程及次数后获得“大学体育5”0.5分、“大体育6”0.5学分,经学校批准在三、四年级参加交换学习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免修该两门课程:修读并考核通过“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获得2学分。通识类选修课可在全校性通识类选修课程、经教务处认定的大学城互选课及外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中选修。

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制图高等数学、C语言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力学工业控制基础学科基础课程38学分;包括机械设计基础先进制造技术基础现代数控技术、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制造系统感知与决策专业必修课程23学分,均为本专业全体学生必须修读且必须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的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为本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各选修课程群的先修课程,学生应高度重视,认真修读,确保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4、专业选修课程:须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至少修读25学分的课程。本专业开设有跨模块、卓越班模块和创新班模块三大类专业选修课程,分别对应通用基础和特色类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创新班学生积极选修科学素养强化课程如“高等数学(一)选讲、线性代数选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选讲、高级英语Ⅰ”等高阶课程。

5、集中性实践本专业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必须完成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共33学分,包括金工实习认知实践数控加工实践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实训智能制造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期中,毕业设计课程总共15周,第7学期安排2周,第8学期安排13周。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拥有博士学位者23人,占教师总数的92%,拥有博士生导师2,硕士生导师18人本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总经费超过2亿元,获得国家、省部市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高铁钢轨焊缝修磨机器人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优势科研融于教学,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同时将全面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学团队获2019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协同机制,聚焦有深度,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以“实践性、综合性、高端性、创新性、协同性”人才培养为特色,落实大数据时代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创新人才目标。以卓越标准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按照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家战略发展视角、丰富科技知识储备、扎实专业实践基础、“三位一体”(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本专业拥有增材技术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保证了专业基本的实验实践教学,此外,为服务国家战略及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与广州数控、小鹏汽车、江河幕墙、国机智能、大族激光、广东利元亨等龙头企业联合建立了多个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及联合研发中心,紧密围绕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共性技术,开展人才协同培养与项目联合研发,将各方的合作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实现多方共赢。2020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年,获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本专业注重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增设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厚基础,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参加智能制造相关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活动。教师获“挑战杯”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近年来,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曾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机械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计算机大赛全国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60余项,申请专利170余件。创新成果获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金奖,获《中国青年报》专访和团中央新闻联播报道。


(更新时间: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