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广州市科协关于开展2022年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经过广泛发动、层层推荐、资格审核、专家遴选等程序,产生了20名2022年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已于2022年“广州市科技工作者日”进行了发布及表彰。我院刘晓初教授成功入选。

刘晓初教授是广州大学首批“广州学者”特聘教授(A岗),博士生导师,科学中国人和岭南英杰获得者,广州大学先进制造研究院院长,广州大学绿色加工及智能灌溉装备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高端装备高性能制造、高性能轴承创新设计、光伏驱动干深-时域智能精准灌溉装备等领域研究,主持及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4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2部,获国家专利300余件(发明授权180件)。相关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两百亿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干深-时域光伏驱动智能节水灌溉器产品与技术荣获中国节水科技进步奖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列入国家绿色技术及国家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目录,强化研磨改性加工等获中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金奖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冠军(金奖)等,获国家和省部奖10余项,主持制定国家和省团体标准5项。实现从无到有的理论-技术-产业系统创新,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引领支撑我国机器人、高铁、航天航空等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和灌溉装备,产生突出贡献及重要影响,被《人民日报》、《中国科技奖励》、《中国高新科技》、《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广东科技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入选《中国当代发明家》名录。
刘晓初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光伏灌溉和强化研磨加工之父,在高端装备高性能制造方向,在国际上原创提出基于三相(气液固)混流冲击、化学摩擦的强化研磨高性能改性加工(亦称强化改性微纳研磨,简称强化研磨)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研发成功首台“强化改性研磨机”,原创提出超高速离心磨削、氮气射流预应力硬态切削和挤压-非圆加工技术:首次建立了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外凹内凸直线球轴承设计方法及理论,改写了我国教科书和国家标准十大类轴承没有此两类轴承的历史。创立了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游隙计算与轴径向游隙换算及游隙合套率控制的新公式、新算法;提出直线球轴承轻量化节材延寿设计方法及理论。与此同时,他在智能农机装备方向,原创性提出“干深-时域智 能节水灌溉方法”,首创光伏驱动智能自动灌溉器,发明了表面自更新水分传感器材料,突破探头钝化瓶颈,建立了干深-时域智能算法,解决了含水率控制灌溉缺乏时空量纲和难湿透、定时灌溉较盲目易病虫害和浪费水及调亏灌溉难量化等难题,实现了数字量化 和精准时空控制灌溉。以上成果均取得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刘晓初教授辛勤耕耘近四十载,依然不忘初心,奋斗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和工程实践的第一线。他一直坚持“实践出真知”的人生哲学,始终执着于科学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理念,孜孜不倦地探索,必须要把科学理论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用科学指导工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他谦虚地表示:“能为社会做出点贡献,得到社会认可,心理也很满足,国家也需要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毕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科研的初心就是为了造福社会国家和百姓民众,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见证了他在科研上的苦心钻研和在社会服务上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