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传来好消息,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作品“探索者——基于波动式推进的水下仿生海扁虫”获得一等奖、“蓝海卫士——基于刚柔灵活转换结构的海洋垃圾处理系统”获得二等奖,获奖团队针对仿生机械、生态修复领域存在困难问题,创新研制出相应的智能机器人,解决深海探测与海洋环境治理等问题,将助力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这是继2020年在该赛事上获得全国一等奖的突破后,再一次获得喜人的成绩,彰显了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成果显著的实践成效。
自2009年,该院就在进行“三元协同、四维评价”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结出了诸多硕果: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ARM ST创新大赛特等奖(全国冠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235项,申请专利289件,立项创新创业项目272项。连续10届均有学生获学校“十佳学生”,学生考研及出国深造率近三年翻两番……
走进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接触机电的学生,明显感觉到“德才兼备、交叉融合、发展能力强”的气息。正如该院教学院长柳晶晶所说的,为应对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产业快速发展,学院制定了 “德才兼备、交叉融合、发展能力强”为核心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专业交叉融合、学生团队融合、教学团队融合、实践平台融合为基础的质量支撑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凝练成“一核四融”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理念。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了研学协同、赛学协同、产学协同的“三元协同”育人机制,以生为本,实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研学协同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融合“教”、“研”、“学”内核,启智促学;以创新基地、科研创新平台为支撑,实现优势科研方向与课程模块、标志性成果与专业课程、科研平台与创新实践教学“三个一体化”。赛学协同是通过创新实践模式,拓展“教”、“研”、“学”深度,引压促学;以学生社团、学科竞赛平台为支撑,课赛结合,任务驱动,团队合作,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协同是通过创新实践资源,拓展“教”、“研”、“学”空间,开物铸才,并以产业实践基地为支撑,也联合周边的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自动化学院的科研与实践资源,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增加学生工程实践机会。
很多学生受益于这种育人机制,如现在是大学四年级的梁家乔,一提到三元协同,就开心介绍他的成果,三年来,参加各类科技类赛事,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初创组”国赛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赛省赛金奖等,申请专利12件,其中11件为发明专利(4项国际专利),已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
望着这些忙碌着项目的学生,以及他们手中嗷嗷待哺的机电装置,不由得让人感叹,未来这里将出现更多的创新成果,也不得不惊叹良好育人机制给学生带来勇往直前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