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广大 | English

各系介绍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各系介绍 > 正文

机电工程系

2024/04/23  点击:[]


机电工程系起源于1988年由广州大学与意大利政府联合出资成立的机电维修学部,并于同年开始招生,是国内较早设立的机电维修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单位。2006年招收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研究生,2010年设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相应工程硕士领域,积极参与我校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学科集群建设、科学研究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一、学科建设

机电工程系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机械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国家级特色专业。我系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广东省制造业战略布局,以“深技术、重创新、国际化”为发展核心目标,聚焦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方向,构建形成数智赋能装备部件数字化跨学科智能交叉平台,形成了特种装备设计理论与应用、装备状态监测与智能控制、部件及材料可靠设计等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支撑我校工程学科进入全球ESI前2‰。在复杂结构多元振动控制领域构建了涵盖“动力荷载-控制技术-振动评价”全过程标准体系,在高端装备运维领域提出信息缺失精准分析方法,并形成非线性系统过程智敏监测与控制技术,解决核电、机器人等卡脖子问题,服务于中石化、中核、韶钢、国机及航天科工集团等著名企事业单位。

二、师资队伍

机电工程系目前有专任教师39人、实验室技术人员4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南岳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8人。

三、教学工作

机电工程系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立以CDIO工程教育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理念为基础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三元协同、四维评价”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知识—实践—素养—成果”的评价方法;以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与平台基础,建立创新班学业导师制,构建了综合考核模式,及专业建设规范与教学文件,考核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近年来,承担国家特色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应用示范专业等省级以上质量工程9项,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拥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6项。

四、科研工作

机械工程学科围绕国家和广东省制造业战略布局,建有广东省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省市重点科研平台,以及省市科技创新团队3个。面向大湾区中高端装备高可靠、长寿命和过程精准监控的重要需求,建设一支专注于装备设计与状态监控的科研团队;发展及完善机械学科的底层理论和核心技术,逐步形成“精准设计、提质制造、智敏运维”的科技制高点,进一步激发专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纵向项目100余项,横向项目200余项,科研总经费近亿元,并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300余篇,申请或获得专利200余件。主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0余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80余次,邀请境外专家讲座40余次。

五、人才培养

专业教学采取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宽厚的科学和工程知识,较强的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良好的人际和职业素质,较强的团队领导和沟通能力,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探索“铸魂育人, 以赛促教”树人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和工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学生专业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机会,培养科学家素养与工程师精神;继续设计并实施机电工匠计划,打造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电工匠。

机电工程系目前有拥有本科生700多名,研究生200余名。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活动获奖6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40项,承担各级创新实验项目20余项,申请专利40多件。



下一条:机器人工程系